苏静(1910—1997),福建龙海人。1932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曾任红一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员、侦察科科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长征中执行先头侦察任务,绘制行军路线图,为部队开路。到达陕北后,参加了直罗镇等战役。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司令部侦察科科长,东进支队司令部秘书长,山东军区政治部秘书长、司令部情报处处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情报处处长、东北野战军司令部作战处处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南军区副参谋长、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部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是中共第九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乌云压城战锦州 苏静 锦州战役是辽沈战役起始的一个关键性战役。它的胜利对整个辽沈战役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个战役迄今已有几十年了,当时我是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参谋处长,也称作战处长。现对锦州战役忆录于后。 战前形势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行两年多来,敌人从全面进攻到重点进攻,在接连不断地遭到我军歼灭打击、有生力量大为削弱后,被迫采取重点防御。在东北战场上,经过两年多苦战,到一九四八年八月,东北野战军已有七十万人,连同地方部队,总兵力已超过一百万人,掌握了主动权。 东北国民党军,当时尚有正规军四个兵团部。十四个军,约四十八万人,连同地方部队,总兵力共计五十五万人左右,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不相联的大据点,在战略上处于被动的地位。蒋介石虽有撤出沈阳主力的打算,但卫立煌不赞同,而蒋也顾虑政治,军事方面的后果,担心内部矛盾加剧,对外产生重大影响,因而举棋不定,难以断然下定决心。 中央军委,毛主席根据全国和东北战场的形势,在一九四八年二月七日我军攻占辽阳时即指出:你们下一步应准备应付敌军撤退的形势,“对我军战略意义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 东北局、林彪拟先打长春,吸引沈阳之敌出援而歼灭之。一九四八年四月十八日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名义报中央军委,毛主席:“目前只有打长春的办法好,比较有利,其它方案亦曾考虑,均认为不甚适宜。”毛主席于四月二十二日复电同意先打长春。 五月下旬,东北我军以两个纵队、七个独立师对长春发起一次试打性的攻击,歼敌六千余人,攻城未取得预期的进展,因而对先打长春感到把握性不大,令部队停止进攻,改为对长春实行围困。在这种情况下,东北局,林彪决定部队在长春、沈阳间的四平地区休整,进行军队内部的民主运动,运用诉苦实行整军运动,进行空前规模的军事大练兵。 敌人以大军守城,采取重点防御,在此期间也得到了一次喘息的机会,进行整补加固工事,因而对守备也颇自信。他们以守为攻,妄想在坚城之下,挫我锐气,消耗我军力量,静观待变,幻想美国出兵或关内增兵来援。战局暂时处于僵持状态。 一九四八年七月中旬,东北局召开常委会议,讨论下一步作战方案,改变了先打长春的计划。于七月二十日报告中央军委:“最近东北局常委重新讨论了行动问题,大家均认为我部却以南下作战为好,不宜勉强被动的攻长春。”二十二日,中央军委复电:“攻击长春既然没有把握,当然可以和应当停止这个计划,改为提早向南作战的计划。” 但是,我军南下作战,距离后方远达千里,支援前线和供应有一定困难。南下作战行动要突然,要十分保密,要有充分准备。因为长春、沈阳和关内之敌,随时可以增援。对于关内国民党军能有多大兵力出关作战,林彪尤其担心。池子八月初,曾以林,罗、刘名义币1中央军委建议华北杨成武兵团向西出动到归绥作战,以吸引傅作义的兵力西调。 八月六日,又向中央军委发电提出:“我们要在八月底,九月七日才能出动,但如杨成武部出动时间能提早,则我们出动时间亦能提早。”为此,毛主席八月九日发电给林、罗、刘:“你们不要被敌人的伪装所迷惑,你们应迅速决定:并开始行动。目前北宁线正好打仗。你们所谓你们的行动取决于杨成武的行动,这种提法是不正确的。” 此后,毛主席于九月七日致电林、罗,刘:“你们如果能在九、十两月或再多一点时间内歼灭锦州至唐山一线之敌,并攻克锦州、榆关,唐山诸点,就可以达到歼敌十八个旅之日的。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如果在你们进行锦,榆、唐战役(第一个大战役)期间,长、沈之敌倾巢援锦(因为你们主力不是位于新民而是位于锦州附近,卫立煌才敢于来援),则你们便可以不离开锦、榆、唐线连续大举歼灭搂敌,争取将卫立煌全军就地歼灭。这是最理想的情况。于此,你们应当注意: (一)确立攻占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 (二)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 (三)为适应上述两项决心,重新考虑作战计划并筹备全军军需(粮食、弹药、新兵等)和处理俘虏事宜。以上意见望考虑电复。“ 毛主席关于南下作战的指示深刻地阐明了只有南下作战,攻克锦州,才能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略思想。 南下作战 东北局、东北军区根据中央军委、毛主席南下作战的指示,作了大规模南下作战的准备工作。同时,还指定部队虚张打长春的声势,用“练好兵、打长春”的口号,迷惑敌人。 一九四八年八月,建立轻便的野战军指挥机构。林彪任野战军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刘亚楼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 野战军司令部派作战科长尹健到二纵五师口头传达野战军首长的指示.要他们隐蔽到锦州以北地区;作战科副科长阎仲川到三纵组织车运;炮纵司令朱瑞先到义县部署炮纵兵力的使用方案;我和训练处副处长刘成模到三纵了解他们打义县的经验和云南部队守城作战的特点与战斗力。 根据中央军委意图和敌情,野战军首长的决心是:第一步,以奔袭手段,歼灭北宁线上除山海关、唐山、锦州以外各点之敌,切断关内外敌人的联系;第二步,集中兵力攻取锦州和打增援之敌。 九月十二日,首先在北宁路上之锦,榆、唐之间打响。以热河三个独立师袭击锦、榆段,截断与分别包围兴城、沙后所、绥中之敌。我原冀东十一纵队一部向昌(黎)、滦(县)段破路迟滞华北敌人东援。第四、第九纵队切断义县与锦州的联系;八纵直插锦州以北要地葛文碑歼敌六个连,直逼锦州北郊,包围了锦州北薛家屯守敌两个团。三纵和二纵五师接替四、九纵对义县的包围,作攻城准备。 四纵直下锦州以西地区,于九月二十九日攻克兴城,进迫锦西,威胁葫芦岛,吸引了敌暂六十二师由锦州增援锦西。九纵进到锦州北郊,配合八纵,歼灭了薛家屯守敌两个多团,并占领锦州以北和东北之重要外围阵地。 九纵二十五师七十四团一营一连插入锦州城北占领白老虎屯,击退了配有大炮、坦克和飞机支援之敌四个步兵团的连续反击,占住了制高点。七纵攻占高桥,配合四纵一个师攻占西海口、塔山,切断了锦州与锦西的联系。至此,我军完成了对锦州的包围。 国民党军发现我军这一突然的作战行动,如梦方醒,认定我军即将攻取锦州这一要塞。蒋介石感到形势严重,要卫立煌从沈阳空运四十九军到锦州加强守备,但仅运两个团,锦州机场即被我炮火控制。 蒋介石赶忙于九月三十日亲到北平,与傅作义商定从关内抽调部队到葫芦岛,组成东进兵团,归十七兵团司令官侯镜如指挥;命令卫立煌集结兵力,组成西进兵团,由廖耀湘指挥出辽西,形成南北夹击,与我决战。但卫立煌怕兵出辽西在运动中被我分割消灭,不接受蒋介石的作战方针。 直到范汉杰连电乞援,蒋介石严令卫立煌出兵援锦,并派参谋总长顾祝同飞沈阳,监督执行命令,卫仍迟疑不执行;并与顾争论说:“与共军作战,我们都不是生手,攻锦州决不会不考虑打援,我们增援兵团出得去就回不来了。”卫还与顾赌咒发誓:“出了辽西,肯定全军覆没”。 后来卫立煌在蒋介石严令督促下,不得不从沈阳地区集结兵力,组成西进兵团(也称机动兵团)。蒋介石于十月二日到沈阳召开军官会议打气;同时下令郑洞国等组织长春突围。 我军攻锦必须先拔除义县这一据点。义县距锦州五十余公里,它与锦州有铁路、公路相通,是我军特别是炮纵主力、坦克部队和后勤供应必经之地。林.罗、刘电令三纵、炮纵和二纵五师,热河独立师,由三纵统一指挥,拔除这一要点,扫清攻取锦州和后方供应上的障碍。 义县城墙高厚,工事坚固,守敌是云南部队第六兵团九十三军的暂二十师。我攻取义县的部队以优势兵力,先扫清外围据点,而后采取近迫作业,大量挖壕,组织步炮协同,于十月一日攻城,激战四小时,一举攻克。全歼守敌,活捉敌师长王世高、副师长韩润珍,创造了在强大炮兵支援下以最短促的时间攻歼坚城守敌的新纪录。我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朱瑞同志,在义县战斗中,指挥炮兵部队协同步兵作战。在战斗快要结束时,他进城检查突破口炮兵破。坏射击的情况,不幸触雷牺牲。 林、罗、刘为了亲自指挥攻锦作战,率野战军司令部于一九四八年十月一日从哈尔滨乘火车赴锦州前线。十月二日抵达彰武地区时遇敌机扫射轰炸,停车隐蔽。 就在这时,获得了蒋介石从关内增调兵力到葫芦岛的消息。对此,林彪增加了顾虑,说:“准备的是一桌菜,上来两座客,怎么办?”遂以林、罗、刘名义,于十月二日报告中央军委,提出以下两个方案:(—)锦州如能迅速攻下,则仍以攻锦州为好,省得部队往返拖延时间。(二)目前如攻长春,则较六月间准备攻长春时的把握大为增加,但须延迟半月到二十天时间。电文末尾称:“以上两个方案,我们正考虑中,并请军委同时考虑与指示。” 从这个电报,可以看出林彪对敌人从关内增援,对受两面夹击顾虑过甚,有回打长春之意,攻锦的决心发生了动摇。(后来林、罗在关于辽沈战役经过报告中,作了自我批评,)罗荣桓政委得知林彪发了这个电报,认为不妥,便和刘亚楼一起与林彪商议。 经研究后,林彪同意撤回这个电报,但电报已发出去了。罗荣桓即写了电报以林、罗,刘名义报军委称:“我们拟仍攻锦州。只要我们经过充分准备然后发起总攻,仍有歼灭锦敌之可能,至少能歼敌之一部或大部。目前如回头攻长春则太费时间。” 两份电报的时间相隔很短,毛主席接到头一个电报后,尚未收到这一电文,即于十月三日回电批评说:“我们坚持地认为你们完全不应该动摇既定方针,丢了锦州不打去打长春。四、五月间长春之敌本来好打,你们不敢打。现在攻锦州部署业已完毕,锦西,滦县之八军、九军已经调走。你们却又因新五军和独立九十五师一项并不很大的敌情变化,又不敢打锦州,又想回去打长春。只要打下锦州,你们就有了战役上的主动权,而打长春并不能帮助你们取得主动,反而将增加你们下一步的困难。”这样,就明确了要下决心迅速攻打锦州,不能再有回去打长春的考虑。 攻锦部署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在确定了攻锦后,对部署又作了调整,并报中央军委: 决心以二、三,七、八,九纵及六纵的第十七师共十六个师和炮纵主力共二十五万兵力,攻歼锦州之敌。 以四纵,十一纵和两个独立师,由第二兵团司令程子华、参谋长黄志勇统一指挥,位于锦西以北的塔山、虹螺岘(锦西旧城)一线,对付由关内新增调锦西出援锦州之敌。 以独立八师在山海关附近积极行动,迷惑、钳制敌人。 以五纵、十纵、六纵(欠十七师)和一纵的第三师、独立二师、内蒙古军区骑兵第一师,位于彰武、新立屯地区,由六纵司令黄永胜,政委赖传珠统一指挥,准备迎击廖耀湘指挥的西进援锦兵团。 以十二纵自长春地区南开到达通江口,待机转用于南面,钳制沈阳出援之敌。 增调五个独立师,会同已担任围困长春任务的六个独立师和内蒙古骑兵第二师共二十个师的兵力,由第一兵团指挥,继续围困长春之敌。 毛主席对上述攻锦部署的调整,于十月四日回电:“你们这样做,方才算是把作战重点放在锦州、锦西方面,纠正了过去长时间内南北平分兵力、没有重点的错误(回头打长春那更是绝大的错误想法,因为你们很快就放弃了此项想法,故在事实上未生影响)。……在此以前,我们同你们之间的一切不同意见,现在都没有了。望按你们三日九时电的部署,大胆放手,坚决实施。” 十月四日,野战军司令部由彰武出发,赶赴前线,临行前发电报要我于五日下午到公路等候。我遵示按时前往,林,罗先问了朱瑞牺牲的情形,然后听取我关于攻克义县所了解情况和经验的简略汇报。 我汇报了两点:一是义县守敌不如国民党嫡系部队守城的经验多,有时离开城防工事出击,被我消灭。二是我攻城部队采取挖壕接敌,一直挖到进攻出发地。这个经验产生于二纵五师,韩先楚司令员推广了他们的经验。由于部队借助交通壕接敌,便减少了伤亡,增加了攻击的突然性,打得比较顺利。他们对我的两点汇报表示首肯。 林彪急于要我返回义县,向三纵领导传达他们的口头命令,要三纵及二纵五师立即连夜南下到锦州城北,作攻锦准备。我向三纵领导传达命令后,即尾追回到司令部。 野战军前线司令部连夜进到锦州西北的忙牛屯(离锦州城约十八公里)。林.罗、刘根据敌情的变化,做出了对付援锦的处置,报军委: (一)锦西敌阵地北至塔山东南之大小东山,锦州敌阵地南至松山街附近村庄为止,两地间空隙只有三十余里。我军决以第四纵队和十一纵队在此地区,采取攻势防御(不是运动防御)顽抗和消耗敌人,并控制主力准备在阵地前反击,乘胜尽量扩大战果。另以两个独立师在锦西葫芦岛向敌侧后进攻,以拖住敌人。估计敌人在我军未正式攻锦以前,不会向锦州前进。我十一纵目前已到兴城附近,我四纵明日即可转至两锦之间防御。 (二)沈阳之敌,目前有四个军到五个军兵力,在新民以南、辽河以东地区集结,大约亦必在我正式攻锦以后,才会出动。我军拟以第十纵及第一纵的二个师(第三师)担任抗击该敌,以我六纵两个师(欠第十七师),及五纵,十二纵全部担任策应十纵之作战,采取运动战方式,从敌人侧面打击敌人和争取时间。 (三)攻锦战斗结束以后,锦西援敌可能缩回锦西原阵地,或在现地停止不敢再进。由沈阳南下的敌人则处于进退两难,我军则以攻锦主力回师歼灭南下的敌人,确保锦州。下一步再攻锦西,但如当时锦西出来的敌人被我们切断末及南退,则我军首先在我阵地前歼灭锦西出来的敌人。 十月五日四时军委复示,肯定了这一对付援敌的处置。 林、罗,刘一到忙牛屯即勘察地形,部署兵力,选择突击方向和突破口。 十月七日,林、罗,刘率尹健等少数人到锦州城北九公里的帽山(因其形似帽子,也叫帽儿山,兀立于锦州北群山的前沿),在敌人飞机炮火的骚乱下,察看地形,为攻锦的重点突击集团具体选定攻击目标和突破点。 八日,林、刘又率阎仲川等少数人再次勘察地形,到帽儿山南面的山头一一五高地上,单独指示三纵司令员韩先楚,进一步明确了攻击目标和突破口,实地指示组织步炮协同等问题。 同日,林、罗又去二郎洞二纵指挥所看地形,并对刘震司令员说:担任主要突击任务的各个部队之间要搞好协同配合行动。由此可见,林彪最为关心者,是攻锦的主要突击集团的地形和突击部署。他一向强调:敌情是随时可以变动的,但地形是不会变的,指挥员首先切实把地形弄清楚,把突破口选好是很重要的一着。 他一再察看地形,是要落实他这样一个意图:集中优势兵力、兵器从城北作为重点突破,以求迅速打开突破口,以雄厚的兵力向敌人纵深发展,扩大战果,乘敌溃败混乱,分割歼灭敌人。 十月七日,我到林彪住地把我去三纵了解的义县攻城战的经验,特别是挖壕接敌的经验向他进一步做详细汇报。林彪听我说到采取近迫作业挖沟接敌时,问我:“要用多少兵力挖?”我说:“据五师汪洋参谋长说,除尖刀连外,要用绝大部分的兵力日夜抢挖,多挖几条交通沟,直到冲锋出发地近前。”林彪对这一经验极为重视,立即口述电稿发给攻锦的各纵队、各师: 此次锦州战役各部需要充分发挥义县战斗中挖交通沟的经验,各部需严守以下原则: (一)每个师需以六个营的兵力(三分之二的兵力)全部用于挖交通沟,只留下担任尖刀部队在后面进行充分的突击准备,绝不可只依少数部队挖交通沟。 (二)挖交通沟时,要有不怕伤亡、不怕疲劳的精神,大胆进至距敌五。六十米处,沿途摆开由前向后挖,前后同时挖。 (三)每个师要挖五条或三条交通沟。 (四)每条沟须高宽各一米五。 (五)挖沟时先须以卧倒姿势挖卧沟,然后逐渐挖成站沟,要不怕疲劳,只要我肯挖交通沟,则不管敌火如何激烈,工事如何坚固,都将使其大大丧失作用。 (六)以上指示必须坚决执行,不可懒散怕疲劳不执行。今后东北全军的基本任务是攻大城市,故各部须在此次挖沟中,在思想上与作风上,打下坚固基础。这样,今后作战就增加了重大的必胜因素。 (七)各部须立即向着自己的攻击目标和地区开始挖交通沟,此次战役结束后须将挖交通沟作总结检讨报告。 十月八日,林彪司令员叫我到他的住处说:“锦州地形有利于我发扬火力,攻取锦州看来没有问题,关键在于能不能守住塔山一线阵地挡住援敌,你要到塔山告诉四纵的领导,希望他们死打硬拼坚决地守住阵地,创造模范的英勇顽强的防御战例。” 随后,罗荣桓政委又找我说:“塔山这个方向很重要,有的部队打仗对部队伤亡大了会有些顾虑,但这次不能怕大的伤亡,要坚决挡住。有些同志过去打这种防御战经验不多,我们考虑你要去四纵和他们研究并告诉他们这个仗要打好,有什么情况可以及时同我们联系。”我明白了林,罗的示意是担心部队遭到重大伤亡时动摇攻势防御的决心,影响攻取锦州作战,影响战局。我遵照指示动身去四纵。 十月九日,林,罗,刘又将攻锦作战决心向军委报告: (一)六十二军已于六日到达葫芦岛,沈阳之敌新一军、新三军、新六军、七十一军已集结新民以南和以东地区,五十三军亦有到达新民附近参加增援消息。长春之敌近几天来向郊外实行小的出击,并企图占据机场,我已令围城部队将机场跑道完全破坏。 (二)锦州部署大体上已完成。决以五个纵队攻城,二、三两纵队与炮纵的大部分炮火由北向南攻击,七、九两纵队配属炮纵火炮一部分由南向北攻击,八纵队配给一纵的炮团由东向西攻击。第—步消灭城东半部之敌,然后消灭西半部及飞机场之敌,我们决以—纵队欠第三师)位于锦州与塔山之间,作为阻援及攻锦州之总预备队。 (三)我们勘察锦州城垣及外围的地形地物和守敌的防御体 系,规定以城北为主要突击重点。我占地势有利于发扬火力。拟在扫清外围据点后,随即以步炮协同打开城垣缺口迅速突击。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攻取锦州的把握性巳增大,战局的发展,可能演成前所未有的东北大决战。 攻取锦州的战斗经过 锦州背山面海,是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道。它坐落在小凌河、女儿河北岸,北宁.锦承两条铁路的交汇处,古称“山海要冲”,是战略要地,东北、华北两大战略集团的联结枢纽。 经过敌人多年苦心经营,锦州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防御体系。在城外利用亮马山、大疙瘩.紫荆山、罕王殿山(又名松山)等绵亘起伏地,构成了坚固的外围阵地;并有小凌河,女儿河的天然屏障,以老城和环绕新市区的土城墙为骨干,利用日伪统治时期遗留的旧工事,构筑了坚固的主阵地,依托市区中心的建筑物,构成了核心阵地。 城墙之外有外壕深宽各二米,在壕外有铁丝网、鹿砦和地雷等防御工事,城墙上布满了交叉的明暗火力点:城内划分为五个防守区,依托高大建筑物,构成了互相联系的防御体系。并以北郊为重点,以主力防守外围阵地。 其部署情况是:以九十三军之暂十八师、二十二师、附六十军之一八四师,担任锦州北面和西南面包括飞机场地区的防守;以新八军之五十五师.八十八师担任锦州东紫荆山到松山地带的防守;以沈阳空运来的第七十九师的两个团,在锦州南之罕王殿山及大岭地区防御。守敌共七个师及骑兵团、蒙古联防指挥部、宪兵、警察等,计十万之众。 东北野战军首长根据守敌的防御部署和锦州的地形条件,亲自组织步炮协同。以炮纵预备炮兵和属于纵队的炮兵团,计为十个炮团,有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等各种大炮九百余门和仅有的十五辆坦克,分配用于协同步兵攻锦。并对攻锦各纵队规定了作战地段和战斗分界线。 我军在塔山、虹螺山一线的四纵、十一纵和两个独立师,均归第二兵团司令程子华指挥。 十月十日,我到四纵。吴克华司令、莫文骅政委向我介绍情况说:四纵一向猛冲猛打惯了,这次奉命采取攻势防御,据守塔山,乍一下来,很多同志感到不习惯。纵队党委发出了《告指战员书》,阐明这次防御作战的重大意义,提出的口号是“死守阵地、寸土不丢”,“与阵地共存亡”。纵队党委准备以伤亡一万人的决心打好这个仗,创造模范英勇顽强的防御战例,来回答野司首长的期望。 这时我军已开始了攻击锦州扫清外围的战斗。十月十日,锦西之敌在阙汉骞(五十四军军长)的指挥下,分三路向我塔山阵地展开了关系着锦州命运的攻防战。蒋介石两次亲临葫芦岛指挥。 塔山位于锦州,锦西之间,是北宁路上一个百余户人家的村庄。村南有一条干枯河滩,宽约三十米,叫饮马河,地势低洼,最高点的白台山,海拔二百六十一米。以塔山为中心,东起勃海之滨,西至虹螺岘一线,不到二十公里。塔山是锦西通往锦州必经之要道,有公路和铁路并行穿过,无险可守。只能依托塔山村落沿河边构筑阵地。 蒋介石以为集中了陆、海,空三军绝对优势的兵力,一举出击,打下塔山不成问题。敌人那种进攻的劲头,确有乌云压城之势。空中敌机来回穿梭于锦州、塔山间,进行轮番轰炸扫射。海上敌舰用大口径的舰炮协同陆地炮兵,倾下数以吨计的钢铁。 经过五昼夜的激战,我守卫塔山的英雄部队坚守阵地、反复冲杀,部分阵地失而复得,与敌组织的所谓敢死队展开了肉搏战,使敌人死伤惨重,而不能越雷池一步。 从新民地区西进的廖耀湘兵团,在蒋介石的督令下,于十月八日分路西进。我第十、第六(欠十七师)及第五纵队分别采取运动防御战,迟滞了敌西进的速度。十一日,敌占彰武,切断我军南下的后方交通补给线,企图破坏我攻锦计划,并策应长春之敌突围。 毛主席致电林,罗、刘指出:“沈敌进占彰武,置于无用武之地,表示卫立煌想用取巧的办法引我回援,借以解锦州之围”。“只要你们不怕切断补给线,让敌人进占彰武并非不利。……待锦州打得激烈时,彰武方面之敌回头援锦,他已失去时间。” 我围锦攻城各部队经过动员和战斗准备,先后从十月九日开始,扫除外围据点,由东。南,北向敌进攻。八纵先由东向大小紫荆山发起进攻,经过激烈战斗,攻下紫荆山,占领了百官屯、北大营,进迫城东关。七、九两纵并肩由南向北攻占了松山、大岭,罕王殿山、南山等外围阵地,肃清女儿河南岸之敌,进至女儿河北岸后,向城区突进。 北突击集团的二纵攻占了城西北的合成燃料厂,团管区。三纵及十七师攻占了配水池(敌自称是“第二凡尔登”)、大疙瘩等坚固据点。至此,我军逐一将外围各据点肃清,已控制了城外的高地,锦州城处于我军俯瞰之下。 十二日九时二十分,林、罗、刘致电三,二、炮纵内称:“在外围肃清后,我军攻城的主要突破方面应选在二纵的地段上,因此,炮纵最大部分的炮火与坦克应转交二纵使用。盼即根据这一全局重点的需要,我炮纵所属炮兵与坦克之绝大部分,本晚开始向二纵方面移动。” 十四日十时,我军发起总攻。二纵从惠安街、良安街之间楔入市区;三纵从伪省公署附近突破:七、九纵以中央大街为分界线,从大凌河街、女儿河街、牡丹街、太子街突破;八纵从瓦斯会社东北角突破,插入市区。 我军先以猛烈炮火集中射击城墙及附近的工事,打开了城墙缺口:至十一时左右,南北两个突击集团,在炮火延伸轰击的掩护下,发起猛烈攻击,迅速突入城内,打退了敌步兵,坦克的多次联合反击;接着第二梯队源源跟进,向敌纵深发展进攻。各攻城部队在突进市区后即采取穿插、分割,迂回、包围等战术,将敌插乱,割裂,在街巷与敌人进行巷战。 后续部队,在火炮、坦克的掩护下,以爆破突击相结合的攻坚动作,对固守据点的敌人实施攻击。战至十五日拂晓,各攻城部队先后在中央大街、白云公园、中央银行和邮局等地区胜利会师,歼灭了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和第六兵团司令部。残敌约一万多人退守老城负隅顽抗。 为不给敌人喘息之机,当日中午,林、罗、刘令七纵由西南攻击,二纵一部由东北攻击,乘胜突入老城。至十八时,全歼残敌。锦州之战就这样经过三十一小时的激烈战斗,胜利结束。 是役,反映与体现了集中优势兵力运用“一点两面”战术原则,在主要突击方向上(北面的“一点”)部署两个纵队和一个师的雄厚兵力,并配属炮纵的主力,以强大的后劲猛烈地向纵深扩展战果,气势凌厉,不可阻挡,形成南北对进,很快会师。 南面七纵,九纵并肩突击和东面八纵作为另一方的“面”,有力地吸引分散了敌人的火力,兵力。点面互为犄角,各有重点地进行突击,协同配合了主突方向的作战。炮兵充分发挥威力,摧毁了敌人的抵抗阵地,使这一攻坚战役获得迅速解决。 在锦州作战中,毙伤敌一万九千余人,俘敌八万多人,击毁敌机十余架,俘敌上将“剿总”副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冀热辽边区司令范汉杰和第六兵团司令。锦州警备司令卢浚泉;我军也伤亡二万四千余人。 范汉杰和卢浚泉是于十月十四日下午一同从锦州城东南角沿坑道逃出的,十五日被我九纵查获。当范汉杰和卢浚泉被解送到牛屯司令部驻地时,刘亚楼高兴地跳起说:“范大头捉到了。” 在林彪,罗荣桓找范汉杰谈话询问战况和他的看法时,范沮丧地说:“这一着(指我们打锦州)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根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中间断了。” 又说:“你们攻锦作战,炮兵的炮火猛烈,出乎意料,我们的炮火全被压制住了。我们走到哪里,炮火就跟到哪里,炮弹不断地落到我们指挥所的位置。你们部队的近迫挖壕作业很好,很熟练,我们从地面上看不到部队的运动,无法组织射击和反击,这是我们未曾料到的。你们部队英勇作战,勇猛冲击,势难抵挡呀……” 林、罗随后又找卢浚泉谈话,要卢给长春的六十军(同是云南的部队)曾泽生军长发电,卢即致电曾泽生说,锦州守军已被全歼,希望他不要再抵抗了,也不可能抵抗了,敦促曾泽生率部起义。 十九日,我奉命从塔山回到忙牛屯。二十日上午,到林,罗的住地汇报:“这次四纵担负塔山阻援,纵队领导对任务很明确,上下决心都很大。纵队党委以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决心以一万人的伤亡来完成阻击任务。在群众的支援下,以路轨,枕木和居民送来的原木门板作掩盖,抢修工事,日夜坚守阵地。他们待敌抵进,进入我火力有效射程内时即突然地开火投弹,杀伤进攻之敌,阻住了敌人无数次的集团冲锋。在阵地上与敌拼刺刀,打得很勇猛,很顽强。纵队的炮兵也发挥了很大作用,每当敌人发起冲锋前,我们的炮兵就先把它的战斗队形打乱了。” 林彪司令员高兴地说:“是啊,没有想到他们打得这样好,打的是政治仗啊!打锦州的部队也都打得很好,打得很坚决,迅猛地向纵深发展,分割敌人,把敌人指挥系统打烂,胜利是出乎意料的啊!” 罗荣桓政委也笑着说:“唉呀,塔山这个仗啊,锦州这个仗啊,的确带有一定的冒险性。因为打到敌人真正的要害处,敌人必然要在垂死中挣扎,尽可能集中他所能出动的兵力与我决战,以图破坏我们这个勇敢的作战计划。我们在历史上还没有打过这样大的仗。任务是光荣而义艰巨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啊!好在这次战前部队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新式整军运动大练兵,打下个好基础,展现了新面貌,它的威力在这次战斗中充分体现出来了。经过这一仗的考验,可以说我军的战斗力已发展到了攻无不克、守无不固的新境界。” 锦州战役是敢于夺取胜利、善于夺取胜利的一次规模巨大的决战行动,它的胜利证实了毛主席所指出的“只要攻克锦州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的预见。 战局急转直下,形成关门打狗之势。长春曾泽生军长率部起义,新七军军长李鸿及郑洞国被迫投诚,廖耀湘兵团在辽西迅速被全歼,沈阳随之解放。 历史证明,锦州战役的胜利导致整个辽沈战役的迅速胜利,加速了全东北的解放,推进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加快了历史前进的步伐。
|